好于98%的情色片,她一脱就惊艳世界 - 策驰影院

好于98%的情色片,她一脱就惊艳世界

来源:人气:0更新:2023-09-22 16:37:13

前段时间,因在本届戛纳电影节中入围一种关注单元,而备受瞩目的电影 《燃冬》 上映后,评价呈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



不少观众对片中由周冬雨、刘昊然、屈楚萧三人所扮演的角色之间含糊不清的暧昧关系产生了诟病。


导演陈哲艺曾在采访中表示,这种微妙的关系是受到了法国新浪潮作品 《祖与占》 的启发。



的确,《祖与占》作为电影史上最著名的三人行,那份存在主义式的自由与反叛精神,对后世无数作品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们今天要聊的这部片子也是三人行作品中的经典,由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意大利导演 贝托鲁奇 执导。


他用既粗粝又梦幻的镜头,拍摄出了上个世纪60年理想主义的余晖,和最痴狂的迷影注脚。




戏梦巴黎

The Dreamers(2003)

导演: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编剧: 吉尔伯特·阿代尔
主演: 迈克尔·皮特 / 伊娃·格林 / 路易·加瑞尔 / 安娜·钱斯勒 / 罗宾·瑞努奇
类型: 剧情 / 爱情 / 情色
上映日期: 2003-10-10(法国)
片长: 115分钟


1968年法国学运前夕,孪生姐弟 伊莎贝拉 (伊娃•格林 饰) 雷奥 (路易斯•加瑞尔 饰) 在电影资料馆偶遇到了与来自美国的留学生 马修 (迈克尔•皮特 饰)


三人因热爱电影而结缘,整天在一起交流电影,不亦乐乎。



姐弟二人还邀请马修回家,和父母共进晚餐。席间,雷奥和父亲对待社会事件看法有些许出入,险些发生矛盾。


学运开始后,学生们高涨的政治激情和理想主义极大冲击了当时的法国政府,大学停课。



恰逢姐弟俩的父母外出度假,三个年轻人便开始了如 伊甸园般的日子 ,无所事事地在房间里玩起有关电影导演和台词的游戏。回答不上来的则会遭到性的惩罚。



三具赤裸的胴体在这间公寓中逐渐迷失,伊莎贝拉和马修相互交换了彼此的情谊,但与此同时伊莎贝拉对自己一母同胞的弟弟的情感也逐渐走向失控。


姐弟俩的父母突然回家,面对一丝不挂躺着沙发上的三个孩子既震惊又无措,只得悄悄离开。



伊莎贝拉睡醒后,意识到了父母回来过,羞耻万分的她想要同还在睡梦中的弟弟和马修自杀。



但是如火如荼的学生运动的声音惊扰了这一切,游行者的一块石头打破了窗户,他们三人循声走出了公寓。



姐弟俩拿着瓦斯罐冲向街头,加入示威的队伍,并拿起燃烧弹向警察扔去,他们充满着激情与爱欲,却又像幻梦般脆弱。


而马修呆呆的望着他们,逐渐从这场疯狂的酒神世界中缓缓抽离,他既不愿意参与暴动,也无法阻止他们,只能在一旁观望。


在远处,革命的号角仍在吹响,青春迷失在一片火光之中。



《纽约客》曾这样评价该片, “既紧张又松弛,既粗砺又梦幻,既性感又傻气,既哀伤又深刻”。


《戏梦巴黎》凭借着片中大胆而裸露的镜头,令人难以捉摸的欲望而为人所知。



在一次采访中,饰演伊莎贝拉的女主角伊娃·格林表示,自从拍摄这部电影以来,她就一直被问到关于裸体的问题,


“人们认为我很容易裸体,因为我是法国人,但事实并非如此,我是一个非常害羞的人,我不喜欢拍裸体戏,但同意拍摄大量的裸体和性爱场景,因为我想和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合作。


我看过他的《巴黎最后的探戈》, 它没有色情,没有低俗,也没有病态,所以我相信他。



贝托鲁奇早年成名作之一 《巴黎最后的探戈》 和这部世纪之交的新作,在爱欲与激情的母题下形成了精巧的互文关系,一舞而起,一梦而止。


马修在片中像是贝导的投射,作为一个异乡人,一个后新浪潮的电影“信众”,他借局中人马修的口说出那句—— ”只有法国才会在宫殿里放电影。”



“戏梦巴黎” 短短四个字,用中文的味道翻译出了 “The Dreamers” 之外的 迷影注脚。


影片从头到尾,通过三个热爱电影的青年学生,展现了贝托鲁奇对电影虔诚的近乎疯魔的信仰,与对各个时代电影大师们的敬意。


雷奥会和马修争论卓别林和巴斯特·基顿谁才是最伟大的喜剧大师;



姐弟二人的墙上贴满了古典好莱坞的影星海报,从芳华绝代的葛丽泰·嘉宝到男装也震惊四座的玛琳·黛德丽;



伊莎贝尔用《金发维纳斯》考倒了雷奥;马修回答不出雷奥的《疤面煞星》的问题只得乖乖服输 。



影片中最经典的一幕莫过于雷奥和伊莎贝尔拉着马修一起,试图再现 《不法之徒》 中那样飞奔横穿卢浮宫并打破其记录。


戈达尔黑白的影像与三人欢乐的时空交叠,蒙太奇穿插的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还有新浪潮的血脉在贝的迷影情结中再度延续。



迷影自身也是同革命一样,大致是由这两类情感驱动的:信徒式的虔诚和青春期阶段的狂热。


《电影手册》前任主编 安托万·德巴克 曾在其著作《迷影》中写到,


“正是历史上人们对电影最如饥似渴的那些时刻。在这些时刻,电影不仅曾因几个观影者对它的反复新诠,而活生生地化作这些人的生命片段,它亦是那几个头号伯乐供奉在私我万神殿的展示品。


正是这些时刻,构成了法国迷影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始于“二战”,终于新浪潮,并一直持续到1968年2月众多影迷因“朗格卢瓦事件”而全体动员,最后更发展成为集体上街头的“五月风暴”——就这样,迷影自曾庇护其古典时期的幽暗影厅出走,从此一去不复返。”


1968年,夏布洛尔与戈达尔等电影圈人士高举

“我们要朗格卢瓦”的标语,

抗议法国电影资料委员会辞退朗格卢瓦


那一年的情人节,2500个影迷走上了街头。他们当中不乏很多声名鹊起的电影人,但那一晚,他们都自称是 “法国电影馆的孩子”


1968年的戛纳电影节遭遇五月风暴,左起依次是勒鲁什、戈达尔、特吕弗、马勒、波兰斯基


在那一年的戛纳电影节,戈达尔大声抗议:


我叫你们去支持工人与学生,你们还在这里讨论推轨镜头和特写!


戈达尔抗议戛纳电影节的举办


影片最后学生运动的片段中,真实的“五月风暴”的影像与贝托鲁奇导筒下虚构的片段一起,共筑了那段燃烧60年代。


而让-皮埃尔·利奥德饰演的特吕弗拿着抗议宣言走向巴黎街头,不失为全片最令迷影人士狂欢的瞬间。


《戏梦巴黎》中让·皮埃尔·利奥德饰演特吕弗


利奥德与特吕弗近似的外形不仅是在片中客串时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二人银幕内外,合作一生,相互投射的佳话;更是那个在荒无人烟的法国海滩边上漫无目的的奔跑的小男孩终其一生的新浪潮之旅,同样是“’法国新浪潮‘’始于《四百击》,终于‘五月风暴’”最好的诠释。


让·皮埃尔·利奥德与特吕弗发表演讲

在那样一个年代,导演贝托鲁奇捕捉到了那群年轻人身上的理想主义,那份在历史激流之下,每一朵翻滚的浪花,融汇于浪潮。


*本文作者:浅浅

0.148989s